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五月粽飄香

筆者:長虹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「未食五月粽,寒衣不能收。」 臺灣氣候陰晴不定,冷熱無常,難以捉摸;不過,收拾冬衣是否非在端節之後,值得考量,一如要吃粽子,何須等到農曆五月? 從臺灣頭到臺灣尾,從年頭到年尾,別說現在超市林立全年無休供應冷凍粽子,附帶微波加熱服務;就是以前農業時代,也有許多定點露店以及流動攤販可以大快朵頤。 令人懷念的,往年常在夜深人靜、萬籟俱寂的當兒,突然從遠處傳來陣陣﹁燒肉粽﹂的叫賣聲,雖說不免擾人清夢,卻是夜貓族之所愛;這些精神困頓、飢腸轆轆的貓族們嚐到一口熱騰騰、香噴噴的粽子時,該有多麼溫暖與喜悅,如今縱已成陳跡,但是望風懷想,仍覺依依。 自古以來,端節有許多應景習俗,包粽子只是其中一項。 相傳這與弔祭投江殉國的屈原有關,但根據一些典籍,如《玉燭寶典》說:「五月五日以菰葉裹黏米者,以象陰陽相包裹,未分散也。」又《風土記》說:「端午進筒粽,一名角黍,以菰葉裹黍米,以淳濃灰汁煮之,令爛熟,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。」可見涉及弔祭屈原者,只是附會之說,畢竟它帶給人們的是歡樂與享受,所以也就樂得以訛傳訛,引為佳話。 粽子原先是沒有內餡而只有形製之別,如《事文類聚》所說:「端午粽子,品名甚多形製不一,有角粽、錐粽、茭粽、筩粽、稱鎚粽、九子粽等名。」餡則說到了宋代才有,也不過是「用糯米淘淨,夾棗栗柿乾銀杏赤豆,以茭葉或箬葉裹之」而已。後來則一反常態,尤其在現代商業化中,形製不增反減,內餡則是不斷求新求變,或以健康養生取向,或以討好吉兆為訴求,或以高品質自抬身價,或以老招牌為號召,林林總總,把市場搞得沸沸揚揚,讓顧客看得眼花撩亂,不知所以,這也許就是所謂時代使然,人民生活水準改善的具體成效吧! 記得兒時在故鄉,每年端節都會吃到外婆家鄉捎來有名的肇慶「裹蒸粽」,六、七寸見方的面積,一兩斤的份量,蓮葉包裹,一層糯米,一層脫殼綠豆,中間排列著燒肉、燒鴨、香菇、干貝、蠔乾,蛋黃、板栗…,光是色彩就教人賞心悅目,而從蓮葉散發出來的清香,更是讓人難以拒絕;但是要想吃下這顆粽,得要兩、三個人。 可惜,時光不能倒流,個中情景,只有空留回憶了!(點閱次數:1652)